综合新闻
古筝新闻
笛子新闻
古琴新闻
二胡新闻
琵琶新闻
葫芦丝新闻
戏曲新闻
民歌新闻
民乐新闻
文化新闻

京剧从来都是主旋律

向古曲网投新闻稿(古币奖励)您现在的位置: 中国古曲网 > 新闻中心 > 戏曲新闻 > 正文
【字体: 】  

京剧从来都是主旋律


  “当代观众如何欣赏传统戏曲”是个内涵丰富的话题,各位戏迷入道的途径可能都不一样,体会欣赏的重点也不一样。不过,能够被广大观众共同喜欢的剧目或艺术表现手段,可以说代表了社会审美取向之一,称得上是主旋律的。

  郭宝昌爱京剧舞台

  《大宅门》导演郭宝昌先生说,他痴迷于京剧独特的时空表现形式。仔细想想,类似的手法,不仅京剧有,其实评书也常用。说书人醒木一拍,那故事可能是发生在秦汉也可能是魏晋。地点嘛,可能是北国也许在江南。坐在北京茶馆里的听书人对此并无疑惑,就像看戏的也没人问为何一个圆场就代表走了千里路一样。为什么会有如此效果呢?因为大家都接受这种艺术类型,简而言之,这便是民族艺术的一种主旋律表现方式。

  丁晓君爱京剧服饰

  青年京剧演员丁晓君称当初自己爱上京剧,主要是因为服饰太美了。看到《贵妃醉酒》里的杨玉环,有几个人能说她不美?凤冠霞帔营造出的雍容气度是美的,而且凤冠与霞帔本身也是制作精美的艺术品。今天,穿着全套的凤冠霞帔出门是不可能了,可加上一些针脚细腻、造型简练的刺绣图案,还是会为现代服装增色不少。这也符合我们民族千百年形成的审美取向。

  戏曲传递主流文化

  能够经常上演的传统戏曲里的故事,多数也是符合社会道德的主旋律作品。比如以老旦为主角的《钓金龟》,鞭笞的是不孝的大儿子,推崇的是侍母至孝的小儿子;再比如已经被改编成电影的《赵氏孤儿》,这出传统戏来源于杂剧,保守地说,已经从元代唱到了现在,如果它不是宣传了舍生取义的主流价值观,能有这样绵长的生命力吗?

  有韵有容有时效

  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说,如果“我能易以新词,透入世情三昧,虽观旧剧,如阅新篇”。很多脍炙人口的京戏剧目都自觉地运用了李渔的理论。翁偶虹先生1940年写的《锁麟囊》戏词,如“她泪自弹,声续断,似杜鹃,啼别院,巴峡哀猿,动人心弦,好不惨然”,至今听来仍感到既符合古典诗词的韵律美,又不拗口。更让人想不到的是,程砚秋先生当年编排唱腔时,在“团圆”一场所用的哭头里甚至加入好莱坞电影《璇宫艳史》的音乐曲调。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,容量之大,由此可见一斑。

  此外,戏曲艺术也离不开现实。《锁麟囊》创作的缘由,说起来简单,而蕴含的感情则至为深刻。1939年胶东发了大水,正在山东演出的程先生被这一人间惨剧刺痛了心,于是决定要编一出关于水灾的戏。从灾难发生到戏曲登上舞台,中间只隔几个月,即便以如今的时间观念看是不是也够快的?

京华时报   新闻录入:施宇    责任编辑:施宇 更新时间:2012-8-31 11:45:06   发表评论
分享到:
  • 上一篇新闻:
  • 下一篇新闻: 没有了
  • 相关文章

    推荐音乐
    推荐视频
    古曲网-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
    中国古曲网(中国古典音乐网)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04-2009 |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行赞助